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商用车资讯 » 热点关注 » 正文

关于秦大河以及其主要科研成就介绍

      

        
       自1990年起至今,IPCC已经组织编写出版了一系列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技术报告和指南等,对科学界和全球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IPCC评估报告汇集了全球有关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气候变化领域的标准参考著作,被决策者和科学家广泛使用,对气候变化决策和国际谈判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秦大河自1998至今连续三届参加和领导IPCC科学评估工作,对加深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认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大河总结了IPCC最新评估工作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四点基本科学认识:一是过去一百年来,全球气候系统呈现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预估未来100年全球气候还将继续变暖;二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机理上,认为人类活动(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很可能是工业化以来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原因;三是在这个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增多增强、冰川退缩、冻土退化、海平面上升、水资源匮乏、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受损,威胁着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生存,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四是应对全球气候系统变暖,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资源、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多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IPCC因对气候变化科学的贡献及其全球影响力,被授予 2008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秦大河受中国政府派遣,出席了颁奖仪式。

       (六)推动资源环境领域改革,优化科技创新体制

       秦大河任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期间,锐意创新,大胆改革,调整和发展了资源环境科学领域学科布局,对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调整工作重点,提拔青年干部,制订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方法和作风,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在中科院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资环领域工作有了新发展。主要包括:构建了资源环境领域知识创新的基地框架;实施了研究所的结构性调整,增强了研究所的综合实力;组织实施了院西部行动计划,进行西部地区环境演变规律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启动了5个典型生态脆弱地区(内蒙古草原、黄土高原、黑河流域、塔河下游、岷江上游)生态恢复的试验示范研究、云南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展了相关领域的规划,如规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管理,筹划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网络、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研究网络、地磁台链的建设,并积极推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建设。启动了中国碳循环项目,加强了我国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酝酿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成立,等等。

       (七)提出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科学理念秦大河主持的《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对认识如何发展新形势下的中国气象事业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其中对于气象事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有两条,一是在战略定位中明确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二是在战略思想中明确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经国务院确认,成为新时期指导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对照“三气象”的发展理念,秦大河认为气象部门还有许多不足,制约气象事业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站网布局不符合气候系统观测的要求,综合观测不能满足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及其他新拓展业务的需求,新的业务服务发展不快,缺乏基础业务支撑,特别是探测的支撑;二是预报、预测、预估体制不符合公共、安全和资源气象的发展要求,导致了天气预报时效和精细程度不高,也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气候变化、大气成分、生态与农业气象、雷电、空间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等业务发展缓慢;三是由于科研和人才机制缺乏活力,使得气象科技含量高的成果不多,且科研成果向业务服务的转化能力不强,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在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上存在着误区。四是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客观上形成了重复建设、数据和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信息、科技和人才的必要流动。

       秦大河提出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认为实施这项战略必须具备深远的战略眼光。应该看到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新的科学前沿不断出现、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科技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看到适应、减缓和应对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看到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与人类活动影响相互交织、多重叠加的复杂性;看到地球观测继续向多圈层的全程、实时和定量监测的方向发展,天气预测预报继续向无缝隙的方向发展,气候预测和预估模式继续向更广领域、更加集成的地球系统模式方向发展,气象服务继续向多元化、全球化方向发展。因此,他强调应瞄准对提高气象科学水平和业务应用有全局性影响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实现重要突破,获得有世界影响的科技成果,为气象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此,他启动了配套的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确立了“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改革方针,为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他积极推动气象部门与相关高校合作,形成人才培养和使用上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与兄弟部委联合,使气象科研与业务走向更广阔的服务天地,反过来以需求促业务,推动气象科技与业务的发展。在多圈层、多部门合作理念下,秦大河领导全国多部委联合,共同设计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CCOS) ,既与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接轨,又结合中国实际,大大推动了我国地球观测系统的建立。

       (八)人才培养

       全国各高校和部委,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员,受到欢迎。并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讲《冰冻圈科学概论》课程。秦大河非常注重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注重学科发展上紧跟国际前沿。平时给任务、压担子,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培养青年人才。他培养的研究生,一部分已经成长为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骨干。

        秦大河具有独到的人才观,尤其强调“复合型”人才不可或缺。他认为,当今中国发展快,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涉及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别涉及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调解复杂的人地关系。资源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要为资源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和人才支持。

       在秦大河的努力下,中国专家在IPCC报告中担任主要作者的专家人数大幅提高,从第一次评估报告的9人上升到第四次评估报告的28人。迄今我国共有100多位科学家参加了IPCC评估报告和特别报告的编写和评审,这些科学家来自全国多个部委和高校,越来越多的年轻科学家开始走上国际科学舞台,极大地强化了我国在IPCC相关活动以及国际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和作用,为我国在环境外交中争取主动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版权声明:此文源自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尊重版权保留出处。内容若存有质量疑问请立即与本网联系,商用车之家将尽快处理并予以回应。

 

责任编辑:
分享到:
 
关键词: 秦大河
 

网友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