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客车 » 热点新闻 » 正文

“打车软件”引争议 行车驾驶有风险

商用车之家讯: 据了解,一度渐趋平息的打车软件“补贴战”近日烽烟再起。嘀嘀打车启用最低12元最高20元的随机补贴,快的打车随即宣布“永远比同行多补一元”。

     商用车之家——最具影响力的商用车网络服务与应用平台,广大商用车人士的青睐选择


   据了解,一度渐趋平息的打车软件“补贴战”近日烽烟再起。嘀嘀打车启用最低12元最高20元的随机补贴,快的打车随即宣布“永远比同行多补一元”。
 
  不少人认为,打车软件在方便乘客的同时确实也造成了行车安全隐患、司机挑客等问题的出现,但作为新生事物,不能简单扼杀或叫停它,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创新;而嘀嘀与快的之间的“补贴战”,则是市场行为,只要不违背市场公平或影响市场秩序,政府之手就不宜轻易介入。当然,对于相关问题,则不妨从监管上引导,从技术上完善。
 
  行车安全存隐患
 
  网民“科研路人甲”说,打车软件使司机与乘客实现了实时交流,提高了出租车的使用率,减少乘客的等车时间,特别是在高峰时,方便很多。
 
  不过,也有网民表示,未使用打车软件的人招手打车更难了,尤其是老弱幼童群体。网民“小炽天使”说:“我没办理网银和手机支付,只能用现金,但根本打不到车。”
 
  网民“清闲自在”说,打车软件激烈竞争的副作用就是让不少司机养成了挑客的坏习惯。
 
  网民“丰泽园常客”说,一些被宠坏了的司机,尽管因使用打车软件每天能多收入一两百元,但是开车、抢单、打电话、找客人的工作流程,增加了体力精力的付出,也产生了新的行车安全隐患。
 
  应宽容“成长期的阵痛”
 
  网民“王军伟”说,打车软件市场是一个被互联网巨头迅速“催熟”的市场,政府应做好“守夜人”角色,完善法律法规,把市场的交给市场。
 
  网民“邓海建”说,不管怎么说,打车软件的出现的确给市民带来了很大便利,而不同软件之间的竞争也多是一种市场行为。其引发的一些问题,则大多属于“成长期的阵痛”,也许绕不开、躲不过,但总有办法加以解决。
 
  网民“韩哲”说,打车软件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行业能够站稳脚跟,就是因为其是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期待的。在“打车难”的背景下看待这一问题,无疑是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是典型的技术改变生活的范例。对于新生事物和新技术,政府部门应该持一种宽容心态。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