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缺乏
核心技术缺乏,是我国汽车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在车辆管理技术上也如此。海格G-BOS软件的主要合作方是国内一家软件公司,宇通安捷通的软件合作方是国际知名的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东风扬子江城市客车工程研究院院长雷洪均告诉记者:“我国客车企业研发的这些系统,都是在通讯行业已有技术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进行的集成开发。”也就是说,核心技术没掌握在客车企业手里。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信息中心张为博士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核心技术普遍掌握不足。物联网技术率先在国外出现,我国一直以跟随策略发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都明显落后于国外。我国物联网的产业链很长,但缺乏核心技术、缺乏龙头企业,研发和生产基础薄弱。与之相比,客车行业研发的相关系统的技术水平就更落后了。
因为社会上从事车联网技术研发的公司众多,所以当苏州金龙G-BOS打开市场后,其他企业能够迅速跟进。在2011年北京客车展上,几乎所有参展企业都推出了类似产品,使许多参观者惊呼“没想到”。同时,参展产品已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同质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掌握核心技术,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车联网技术,成为客车企业的当务之急、生存发展之道。
没有行业标准
济南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是较早大规模应用3G技术的公交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石绍腾对国内各客车企业的车辆管理系统很了解。他告诉记者,国内客车企业在研发相关系统时,没有统一平台和接口标准作为参考。缺少标准的后果是各企业在研发时各自为政,开发出的产品五花八门,为售后服务埋下隐患。
重庆交通大学快速巴士研究中心教授王健告诉记者,制定标准,可以让客车企业研发的系统都使用同一界面,减少客运公司安装成本,增加系统的灵活性,适应将来的互联互通。
欧洲对车队管理系统的应用较早,并制定了相关标准,如《欧洲巴士车队管理系统标准(2007)》就是在《欧洲车队管理系统标准(2002)》基础上,为欧洲巴士制造业在车辆与电子信息系统(车队管理系统)之间交换信息制定的一个开放的接口标准。
我国台湾车载通讯产业协会下属的智能巴士工作小组(IBCS),联合研华、宝录电子、新睿信息、铠应科技、立皓科技、中华电信等公司,共同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车载机行业标准,定名为《营业大客车车载机产业标准》。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多、公路里程长、乘车出行的人多。同时,客车生产企业多,客运企业也多,统一的行业标准更为重要。缺少行业标准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同企业开发的车辆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出现问题,车联网越发达,这一问题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