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卡车 » 技术交流 » 正文

以我为主时代 自主品牌成商用车合资新标志

商用车之家讯:我国商用车早期合资,产品基本上是外方品牌,保留自主品牌的虽然有但只属于个别现象,这与当时我国自主品牌车企实力相对较弱有关。由于当时我国车企普遍缺乏管理经验和产品技术,与多数乘用车合资的情况相似,一些合资企业实际上成为外方在华的组装厂。

——欢迎到访! 专业商用车网络媒体 为您服务



       东风与沃尔沃组建的合资公司1月26日正式成立,这家全新的合资公司展现了几个新特点:摒弃了以往“中方+外方”的命名方式;董事会成员以中方居多;生产产品全部是东风品牌。当然,这并不是合资的全部,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中方在合资企业中的地位及更多的话语权。这表明,我国商用车对外合资迈入了“以我为主”的新时代。

 

       合资企业常以婚姻为喻,或举案齐眉,或分道扬镳。回首中国商用车对外合资历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看到,在合资企业中实现以我为主、自主发展,实属来之不易。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成立大会

 

初始阶段以外方品牌为主

 

       上世纪80年代,原重汽集团引进奥地利斯太尔技术开始了我国重卡与外方的合作,这也是我国商用车领域最早与外方接触,但当时是以技术转让形式,而非合资。最早的合资来自于日本五十铃先后与重庆汽车制造厂、江西汽车制造厂组建的合资公司庆铃、江铃,当时生产的主要是五十铃轻卡及发动机产品。此后陆续出现了多家商用车合资企业,其中以客车合资居多,包括西安西沃、桂林大宇、亚星-奔驰、上海申沃等。

 

       我国商用车早期合资,产品基本上是外方品牌,保留自主品牌的虽然有但只属于个别现象,这与当时我国自主品牌车企实力相对较弱有关。由于当时我国车企普遍缺乏管理经验和产品技术,与多数乘用车合资的情况相似,一些合资企业实际上成为外方在华的组装厂。由于那时外方车企进入中国急于抢占市场,并未依据我国市场需求特点深入研究导入适销对路的产品,而是以外方的“高大上”产品为主。这些高端产品与我国用户的实际购买力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而滞销,部分合资企业难以为继,不得不终止合资。中国重汽与沃尔沃合资组建的济南华沃,就因生产成本过高导致某些产品价格比进口的同类车型还高,最后不得不全面停产并终止合资。

 

       与此同时,在合资过程中,由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中方也因此失去不少话语权。比如,西沃和申沃的高层管理人员是以董事会任命的外籍人士为主。

 

       除了管理,最为重要的是某些合资企业的外方设置了很多不能跨越的“禁区”,他们以产品技术及生产工艺涉及核心秘密为由,不允许中方技术人员以平等地位对产品进行适应性改进,更不要说另起炉灶自主开发关键总成与核心技术了。当年一汽与奔驰谈判合资,外方就不能容忍在合资企业中保留“解放”品牌,也无法对中方独立研制发动机等核心总成保持沉默,只好分道扬镳。宇通与一家外国公司合资成立的企业,中方难以在产品和管理方面发挥相应作用,未实现合资的初衷,最终双方终止了合资。

 

自主品牌成为合资新标志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自主品牌商用车企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特别是研发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在我国市场始终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多数外资商用车企未业能通过合资成功打入中国市场,眼看中国企业占有迅速膨胀的市场蛋糕而干着急。他们也在反思,寻找分享中国市场红利的新途径。

 

       另一方面,随着排放标准的逐步升级,我国车企发动机排放等关键技术缺失的弊端也在逐渐显现,急于寻求对核心技术的支援,商用车企合资出现了新的市场环境。

 

       中国车企在保留自主品牌的前提下,实行双品牌生产,如广汽日野轻卡采用中方企业原有的羊城品牌,同时生产日野品牌重卡。四川南骏与韩国现代合资也是采用双品牌,四川南骏的品牌保留在轻卡车型上。

 

       虽然几家商用车合资公司保留了中方的自主品牌,但市场份额较低,合资后的主力产品仍是以外方品牌为主。由于合资企业中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中方消化吸收外方技术存在不小的困难。

 

       当然,也不乏成功的双品牌合资案例。南汽与依维柯的合作始于1995年,2007年重组跃进后,南京依维柯也采用双品牌模式。跃进轻卡通过中外双方的联合开发,从低端到高端实现轻卡全产品线覆盖,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借助意大利依维柯的全球渠道,海外市场的拓展也在稳步推进,表现可圈可点。

 

要自主品牌更要以我为主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几大知名商用车企陷入泥潭,而我国政府大规模投资基础建设的举措,拉动了市场对卡车特别是重卡的需求,市场蛋糕越来越大,我国载货车年产销量相当于欧洲和美国货车的总和,中国车企趁势在市场规模和产品技术上跨上新台阶,尤其是与外商谈判合资时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涌现出新的一批中外合资商用车企,如中国重汽与曼、福田与戴姆勒、江淮与纳威司达等。其中,中国重汽与德国曼的合资,被视为重卡领域合资成功的一个范例。

 

       在这次合资中,外方以持有中国重汽25%上市公司股票的形式实现合资,企业名称完全不变,中方控股并只生产自主品牌产品,不存在外方品牌。中国重汽除获得产品技术转让外,还拿到了对方所有44个发动机部件的释放性文件——最核心的基础文件。有了这些文件,意味着中国重汽不仅知道怎样生产先进产品,而且了解如何开发动力总成和验证零部件。这对于中国重汽下一步的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4年,中国重汽年销量跃居重卡行业第二,引进曼技术生产的T系列中高端产品,市场表现出色,投产一年销量超过万辆,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此次合资的成功。

 

       由此可看出,自主车企在合资企业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高。北汽福田与德国戴姆勒公司的合资,也保留了福田汽车“欧曼”中、重卡品牌,戴姆勒提供技术和专家支持,帮助合资公司提升产品质量,并协助研发针对国内市场的新产品。


责任编辑:
分享到:
 
关键词: 商用车 合资
 

网友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