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商用车资讯 » 政策法规 » 正文

受油价暴跌影响 天然气价改或提前完成

商用车之家讯:随着油价的连续下跌,可能会令我国天然气价改“三步走” 战略在2015年上半年提前完成。届时存量气、增量气价格并轨,意味着非居民用气与替代能源的价格基本理顺,天然气门站价格进入市场化定价。

——欢迎到访! 专业商用车网络媒体 为您服务



       26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365元和350元,测算到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降低0.27元和0.30元,这是自2014年6月份以来的“13连跌”。

 

       这一局面,多少会令我国正不断增大的天然气需求感到“尴尬”。相比成品油价格的单边下跌,去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还将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气价格调高了0.4元/立方米。


63558049716194686579587_pic.png


       “我期望天然气价格和国际上能真正接轨,价格由市场决定,行政指导价格早该淘汰了。”山东一家甲醇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张广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恰恰是油价的连续下跌,可能会令我国天然气价改“三步走” 战略在2015年上半年提前完成。届时存量气、增量气价格并轨,意味着非居民用气与替代能源的价格基本理顺,天然气门站价格进入市场化定价。

 

价格调整滞后

 

       “现在天然气价格高企,用天然气制造甲醇基本上是亏的。”张广利说。

 

       按照他的说法,由于国外甲醇主要是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而天然气价格与原油价格挂钩,国际油价下跌的大趋势下,国外甲醇的生产成本也将继续下降,对国内甲醇市场也将形成冲击。

 

       卓创资讯天然气分析师郄婧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0年以来,中国天然气价格总共经历4次调整。2010年国家发改委上调天然气井口价格,幅度在0.2元-0.3元/立方米;2013年上调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上调幅度为0.26元/立方米;2014年3月发改委就居民用天然气分档定价问题答记者问,居民天然气价格小幅上行;2014年9月,发改委上调了非居民存量气天然气门站价格 ,上调幅度为0.4元/立方米。非居民用气部分累积上涨100%左右,天然气价格涨势明显。

 

       “现在看来,行政定价与天然气市场相背离。”郄婧分析说,“市场净回值是将天然气价格与进口燃料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相挂钩,但是2013年相关产品的价格与现在相比大相径庭。当前天然气已基本完全丧失经济性,这与国家期待推广天然气应用,提高其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的想法背离。”

 

       伴随原油价格大幅下行,国际LNG 现货价格跟随普跌。生意社能源分社社长、导报特约评论员李宏告诉记者,当前中国进口LNG 现货价格已经跌至9美元/百万英热附近,相较去年同期,价格下跌100%左右。“近日美国纽约天然气期货价格曾一度跌至3美元/百万英热以下,伦敦NBP价格也出现类似下降幅度,可见国际天然气价格与原油价格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而中国天然气价格却没有产生类似变动。”

 

推进价改

 

       在李宏看来,目前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为推进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提供了难得契机。国际油价自去年6月以来下跌已近50%,国内油价则已“13连跌”。相对于此,去年9月1日,国家发改委对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气门站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4元。此次价格上调幅度超过2013年7月的调价,存量气价格相对于2013年上涨了约14%-25%。油价、气价截然相反的走势,一方面凸显着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严重缺陷,另一方面也为提前推进天然气价改提供了有利环境。

 

       能源专家林伯强分析,由于最近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天然气价格也会相应疲弱,预计2015年将可以完成存量气、增量气价格并轨,这意味着非居民用气与替代能源的价格基本理顺,天然气门站价格进入市场化定价。

 

       郄婧认为,相较相关的替代产品诸如煤炭、成品油、焦炉气、液化石油气、燃料油等,天然气在车用、工业用、发电等领域基本全部丧失经济性,中国天然气应用增速放缓明显。

 

       “2014年是中国天然气供需面逆转之年,在2010-2013年中国曾出现大规模天然气气荒,天然气供不应求,而2014年中国天然气基本实现供需平衡。倘若天然气价格继续维持高位甚至上涨,下游拓展步伐将进一步放缓,预计2015年天然气供应将保持充足 。”郄婧说。

 

       另外,根据国家能源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将从现在的不到6%提高至10%,天然气经济性丧失或阻碍此步伐,中国天然气价格改革迫在眉睫。




       版权声明:此文源自其它媒体,如需转载请尊重版权并保留出处。内容若存有质量疑问请立即与本网联系,商用车之家将尽快处理并予以回应。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