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卡车 » 热点新闻 » 正文

深度车展 中国重汽的“攻心”计

商用车之家讯:发动机是一台车的核心部分,目前欧洲还存活的重卡厂家都做发动机,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在2014年重卡销售前十位的企业中,包括东风、中国重汽、一汽、北汽福田等在内的前八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动机,或自主,或合资。

——欢迎到访! 专业商用车网络媒体 为您服务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2015年的春天如期而至,又倏然而逝,依然没有给重卡企业们留下些许灿烂。开年第一季度,全国重卡市场只销售了13.37万辆,同比下降34%。那段曾经飞速增长到令人血脉喷张的激情岁月恍如昨日,却再难拥抱。

 


       形容面临崩盘固然夸张,哀鸿遍野则是事实。中国重卡市场在2010年历史性地突破百万辆销量之后的连年下滑让业内犹坐“过山车”后心绪难平,有对过往辉煌的不舍,有对现下颓势的无奈。虽贵为行业前三甲,坐二望一的中国重汽于“倾巢”之下也不能幸免,一季度的产销分别为22000辆、17724辆,较上一年同比下降13.99%和11.61%。


       同处逆势,同受“销量下滑”的无情煎熬,寻求突破犹如“火中取栗”,在不进则退的洪流激荡中,迫于生存的重卡企业必须要冲出一条生路。中国重汽显然已经明晰了未来之路的方向。那就是在着力发展整车的同时“得动力”以得天下,剑指核心部件发动机的研发制造。


       因时适变,为法不同。技术出身的中国重汽总经理蔡东对国内重卡行业市场有着敏锐把握。2000年,中国重汽重组,仅用了8年时间,中国重汽年产销就从7000多辆猛增至11.2万辆,增长了16倍,市场占有率增至20%以上,期间还完成了在香港红筹股的上市,成功融资100亿港币。而后(2009年)中国重汽又成功谋得与德国重工企业曼(MAN)集团的合作。根据协议,曼将通过认购公司约5.99亿新股的可转股债券以及向重汽集团购买约0.91亿股公司已发行股份,获得中国重汽约25%+1股的股权,涉资60.48亿港元。


       连续的资本运作使得中国重汽拥有了稳定的现金流。要知道,在动辄以亿元为单位计算盈亏的重卡行业,能够持续充盈的现金流是企业运营的基本保证。不过,包括蔡东在内的中国重汽的决策层在融资多少之外有更多考虑。

 

       

       与曼的合作中,除了股权,还有一项七年期的技术许可协议。依照协议,中国重汽将会得到一项有关完整TGA卡车、符合欧Ⅲ、欧Ⅳ及欧Ⅴ排放标准的D08、D20及D26发动机及相关零部件在中国的独家及不可转让权利使用许可技术和专门技术,以及相关的分销、售后维护及服务使用许可技术和专门技术的权利。


       针对这份协议,鉴于曼之前在中国的合作成效并不理想,彼时的业内也是众说纷纭,有唱衰,有质疑。然而,甚嚣尘上的言辞对中国重汽与曼的合作没能造成丝毫的影响。于2006年与潍柴分道扬镳后,动力系统存在的短板客观地制约着企业未来发展,一度是中国重汽头疼的问题。引入的TGA卡车,特别是发动机技术,将弥补中国重汽在更高排放高压共轨发动机方面的短板,虽前途未卜,却是势在必然。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在播撒了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之后,中国重汽终于赢得了一波接一波的收获。本届上海车展上,中国重汽隆重推出了与曼合作的结晶——MC11、MC13大马力发动机、MC07、MC05中重卡柴油发动机和MT13、MT07、MT05天然气发动机。


       蔡东在专访时介绍说:“曼发动机技术处于非常好的状态,非常系列化,有一个系列化平台,(MC)11L和13L发动机高度通用化,缸体是一样的,两个发动机摆在一起,不注意看的话看不出它们的区别。我自己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卡车里最好的一款发动机,基础设计非常好,有潜力走向‘欧6’,而且从可靠性到油耗方面可以保持着非常好的优良特色。”

 


     “从面向长远来说,基于自己的认识,我们认为做发动机是正确的。”蔡东以此对之前多年来业界的种种质疑和偏见做出了回应。


       发动机是一台车的核心部分,目前欧洲还存活的重卡厂家都做发动机,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在2014年重卡销售前十位的企业中,包括东风、中国重汽、一汽、北汽福田等在内的前八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动机,或自主,或合资。中国重汽现有浙江杭州和山东章丘两大发动机生产基地,形成斯太尔和MC两大系列的柴油机和气体机制造,年产能达到24万台。


       掌握发动机技术对整车企业来说就意味着有了摆脱外购发动机的依赖和掣肘,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主动权。当然,是否需要拥有发动机技术和生产能力还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毕竟发动机技术壁垒较高,研发需要巨资的投入,建设方面还要有充分的保障,涉及项目一旦不能顺利推进,则会成为危及企业发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对于中国重汽这般体量的企业而言,发动机自然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关于发动机的研发与制造,中国重汽有自己的理解。蔡东就曾公开表示,中国重汽要有按照自己思路发展的发动机企业。中国重汽自己做发动机,能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操作。在中国重汽的发展战略中,发动机是为整车赢得市场部分的核心部件。“我们之所以着力发展整车和关键总成及零部件产业,就是要做到未雨绸缪,有效防范各类经营风险,为了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产品互相匹配的前提下,才能使技术开发整体实力基本与国际水平接轨,达到世界重卡企业的标准。”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长期以来在“国际重卡企业”标尺规范中的中国重汽在重卡市场近乎疯狂增长时没有失去理智,而是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引入国际先进的造“心”术,在提高竞争力的同时提升抗风险能力。

 


       按照早些时候制定的目标,中国重汽动力系统2015年发动机的产销目标是:确保发动机整机生产14.1万台,力争15.3万台,其中MC系列发动机确保3.6万台,力争4万台。


       在蔡东眼里,与曼合作的MC系列发动机是目前国内同类产品中“最好的”,那么围绕着最好的“心”产品,如何让其在市场中发挥最大效力,创造可观效益则是中国重汽接下来要花一番苦功夫着力经营的。


       无论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的推动影响,无论基础建设的间接拉动,无论“一带一路”的利好释放,2015年的中国重卡市场依然难以出现大幅增长,行业竞争则更趋激烈。在这一轮拼杀中,造“心”有术的中国重汽能否在“前三有我”的基础上实现“勇争第一”的战略目标值得期待。




       版权声明:此文源自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尊重版权并保留出处。内容若存有质量疑问请立即与本网联系,商用车之家将尽快处理并予以回应。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